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,老年长期照护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社会议题。我国作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,老年长期照护的需求日益增长,其重要性也愈发凸显。
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截至 2024 年末,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达 3.1 亿人,占全国总人口的 22.0%,预计到 2035 年,这一数字将突破 4 亿人。在庞大的老年群体中,失能老年人数量不容小觑。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,我国失能老年人约有 3500 万人,占全体老年人的 11.6%。这些失能老人的患病率是总人口平均水平的 4 倍,带病生存时间超过 8 年。如此规模的失能老年群体,对长期照护的需求极为迫切。
老年长期照护,绝非简单的生活照料,而是涵盖了生活照料、康复护理、精神慰藉、社会交往和临终关怀等多个层面的综合性服务。对于青岛失能老人而言,专业且持续的照护不仅能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,更能提升其生活质量,维护他们的尊严和权益。从家庭角度看,有效的照护服务能极大减轻家庭成员的照护负担,缓解因老人失能给家庭带来的经济和心理压力,维系家庭的和谐与稳定。而从社会层面来讲,完善的老年长期照护体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,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,减轻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。
当下,我国青岛老年长期照护面临诸多严峻挑战。在供给端,专业护理人员极度短缺。国家卫生健康委 2021 年数据显示,我国持证养老护理员只有约 50 万人,与庞大的失能老年人照护需求相比,缺口巨大。护理人员不仅数量不足,且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有待提高,多数从业者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,难以满足失能老人复杂的照护需求。同时,针对重度失能老人的养老服务设施供给不均衡问题突出,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相对丰富,而一些偏远地区和农村,养老服务设施匮乏,失能老人难以获得合适的照护服务。
在经济保障方面,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虽已在全国 49 个城市开展试点,但覆盖面仍显不足。许多老年人及其家庭未能享受到这一政策福利,高额的长期照护费用成为沉重负担。并且,当前长期护理保险的给付政策存在多样化、碎片化问题,对居家照护和家庭照护者的支持保障不足,难以有效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。
家庭结构的变迁也给老年长期照护带来冲击。随着现代化进程推进,家庭规模逐渐缩小,“4-2-1” 家庭结构日益普遍,家庭成员照料老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。在这种情况下,家庭作为传统照护主体的功能逐渐弱化,而社会化照护服务又未能及时跟上,导致失能老人照护供需矛盾加剧。
为有效应对这些挑战,构建完善的老年长期照护体系刻不容缓。首先,应大力加强专业护理人员队伍建设。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老年护理相关专业,扩大招生规模,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。同时,建立健全护理人员培训体系,对在职护理人员进行定期专业培训和技能提升,提高其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,增强职业吸引力,以稳定护理人员队伍。
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是关键一环。加快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全国覆盖,提高制度的公平性和可及性。优化给付政策,建立多元化的给付方式,如现金补贴与服务给付相结合,充分考虑居家照护和家庭照护者的需求,给予家庭照护者合理的经济补贴和政策支持,减轻家庭照护负担。
此外,还需促进居家、社区和机构照护服务的协同发展。以居家照护为基础,通过社区提供日间照料、康复护理指导、助餐助浴等上门服务,将服务延伸至家庭。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,打造 15 分钟养老服务圈,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照护服务。同时,规范和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,针对不同失能程度的老人提供差异化服务,满足多样化照护需求。
社会力量的参与同样不可或缺。鼓励企业、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投资、捐赠、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老年长期照护服务,形成多元化的服务供给格局。利用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发展智慧养老,实现远程健康监测、智能护理辅助等功能,提高照护服务效率和质量。
老年长期照护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核心任务,关乎广大老年人的福祉和家庭幸福,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。通过各方共同努力,构建起完善、高效、人性化的老年长期照护体系,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晚年得到妥善的照护,安享幸福晚年,这不仅是社会的责任,更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