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

除了癌症患者,这些人群也能享受临终关怀服务

428

圣德嘉朗

19
09月
2025

除了癌症患者,这些人群也能享受临终关怀服务


提到 “临终关怀”,很多人会下意识地和 “癌症晚期” 画上等号 —— 仿佛只有被确诊癌症且到了最后阶段,才能走进临终关怀机构。但事实上,临终关怀服务的核心,从来不是 “针对某一种疾病”,而是 “针对生命终末期的需求”:当一个人的生命进入最后阶段,治疗已无法逆转病情,更需要的是缓解痛苦、守护尊严时,无论他患的是哪种疾病,都能享受临终关怀服务。


今天,我们想带大家认识三类 “常被忽略” 的临终关怀受益人群,通过他们的故事,看看临终关怀如何为不同疾病的终末期患者,撑起生命最后一程的温暖。


一、认知障碍终末期患者:帮他们在熟悉中,平静度过最后时光

“我妈得了阿尔茨海默病,现在连我都不认得了,每天躺在床上,偶尔会烦躁地喊‘要回家’,这种情况能申请临终关怀吗?” 这是我们接到的高频咨询之一。认知障碍(如阿尔茨海默病、血管性痴呆)患者到了终末期,往往失去语言能力、吞咽能力,长期卧床,还可能出现躁动、感染等问题,家属既心疼又无助 —— 不知道如何帮他们缓解不适,更怕他们在混乱中痛苦离世。

青岛临终关怀为这类患者提供的,是 “基于认知特点的照护”:不追求 “让他们恢复记忆”,而是通过熟悉的环境、声音、动作,帮他们减少恐惧,维持舒适。

78 岁的李奶奶就是阿尔茨海默病终末期患者,刚到机构时,她每天都会挣扎着要下床,嘴里反复念叨 “找我家老头子”(爷爷已去世多年),拒绝进食,还会偶尔抓伤照护人员。医护团队没有用约束带限制她,而是先从 “熟悉感” 入手:

•家属带来了李奶奶年轻时的照片、常用的老花镜,还有爷爷生前爱听的评剧唱片,我们把照片贴在她床头,每天定时放评剧,握着她的手说 “您看,家里的照片都在这儿,咱们就在‘家’里,不怕”;

•知道李奶奶以前是家庭主妇,喜欢择菜,我们就拿些干净的蔬菜叶子,放在她手边,陪她一起 “择菜”—— 哪怕她只是无意识地摆弄,也能让她情绪平静下来;

•针对她拒绝进食的问题,我们没有强行喂食,而是根据她以前的饮食习惯,把粥熬得软烂,拌上她爱吃的南瓜泥,用小勺轻轻碰她的嘴唇,慢慢引导她张口,同时轻声说 “这是您以前最爱喝的南瓜粥,尝尝看”。

半个月后,李奶奶的情绪明显稳定了,不再频繁挣扎,每天能吃小半碗粥,听到评剧时,手指还会跟着节奏轻轻动。家属来探望时,握着她的手说 “妈,我来看您了”,她虽然认不出人,却会慢慢把头靠过去,像以前一样依偎着。最后,李奶奶在睡梦中平静离世,脸上没有痛苦的表情。

对认知障碍终末期患者来说,临终关怀的意义,就是帮他们在 “混乱的世界” 里,找到一点熟悉的温暖,让他们不用在恐惧和挣扎中告别。


二、晚期慢性病患者:不拼 “延长生命”,只拼 “减少痛苦”

很多人觉得 “慢性病只要按时吃药,就能一直控制”,但对一些晚期慢性病患者来说,比如晚期心力衰竭、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(COPD)、晚期肝硬化,病情会逐渐加重,最后可能因为呼吸衰竭、器官衰竭,走到生命终点。这个过程中,他们会承受难以忍受的痛苦 —— 比如 COPD 患者会长期呼吸困难,像 “被人捂住鼻子” 一样难受;晚期心衰患者会全身水肿,连躺下睡觉都做不到。

青岛临终关怀医院为这类患者提供的,是 “精准的症状管理”:通过专业的医疗手段,帮他们缓解痛苦,让他们能舒服地呼吸、安静地睡觉,而不是在持续的煎熬中等待。

65 岁的张叔是晚期 COPD 患者,确诊 10 年,最后半年里,他几乎离不开氧气机,稍微动一下就会剧烈咳嗽、呼吸困难,晚上只能坐着睡觉,体重降到不足 90 斤。家属带着他跑了多家医院,医生都说 “只能靠呼吸机维持,没有更好的办法”,后来经人介绍,转入临终关怀机构。

我们为张叔制定的核心方案是 “缓解呼吸困难”:

•调整氧气浓度和流量,找到最适合他的参数,同时教他 “腹式呼吸法”,每天陪他练习 10 分钟,帮他改善呼吸效率;

•用雾化吸入药物缓解气道痉挛,减少咳嗽频率,避免他因为频繁咳嗽消耗体力;

•考虑到他坐着睡觉太辛苦,我们为他调整了病床角度,配上柔软的靠垫,让他能半躺着休息,同时每天用温水帮他擦拭身体,按摩水肿的双腿,缓解酸胀感。

一周后,张叔的呼吸困难明显减轻,晚上能半躺着睡 2-3 个小时,不用再整夜坐着;他还能在家人的搀扶下,慢慢走到窗边,看一眼外面的树。他跟家属说:“以前总觉得喘不上气,活着太遭罪,现在能舒服点喘气,能睡会儿觉,就挺好。” 最后,张叔在家人的陪伴下,平静地停止了呼吸,没有经历剧烈的痛苦。

对晚期慢性病患者来说,临终关怀不是 “放弃治疗”,而是 “放弃让他们痛苦的、无效的抢救”,转而用专业的方法帮他们缓解痛苦 —— 让他们在生命最后阶段,能少受点罪,多感受点舒服。


三、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:帮他们 “有尊严地老去”

有些老年人没有明确的 “大病”,但随着年龄增长,心、肺、肾、消化等多个器官功能会慢慢衰退,最后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。他们的病情没有 “明确的治疗靶点”,无法通过手术、药物逆转,只能看着身体一点点变差 —— 可能吃不下饭,可能走不动路,可能意识逐渐模糊。

很多家属会陷入 “要不要送 ICU” 的纠结:送 ICU,可能要插管、上呼吸机,老人会很痛苦;不送,又怕 “自己没尽力”。临终关怀为这类老人提供的,是 “有尊严的照护”:不做创伤性的抢救,只帮他们维持基本的舒适,让他们能在家人的陪伴中,平静地 “老去”。

92 岁的赵爷爷就是这样一位老人,他没有癌症,也没有严重的慢性病,但 80 岁以后,身体就慢慢不行了 —— 从需要拐杖走路,到只能坐轮椅,最后卧床不起,意识也时好时坏,只能靠鼻饲管补充营养。家属一开始想送他去 ICU,觉得 “那里能随时抢救”,但看到 ICU 里插满管子的病人,又犹豫了:“爷爷一辈子好强,要是这样痛苦地活着,他肯定不愿意。”

来到临终关怀机构后,我们帮赵爷爷做的,都是 “让他舒服的小事”:

•每天用温水帮他擦身、换干净的衣服,剪指甲、梳头发,保持他身体的清洁 —— 哪怕他意识模糊,也能感受到清爽;

•鼻饲的营养液会根据他的消化情况调整,避免他腹胀、腹泻,同时每天帮他翻身、拍背,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;

•家属说赵爷爷以前爱听京剧,我们就每天定时放给他听,家人来的时候,会坐在床边跟他说说话,哪怕他没反应,也会握着他的手,让他感受到陪伴。

赵爷爷在机构住了两个月,最后离世时,皮肤没有压疮,身体干干净净,家属说:“爷爷走得很安详,没有遭罪,我们也没有遗憾了。”

对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来说,临终关怀的意义,就是帮他们 “有尊严地老去”—— 不用在冰冷的仪器和创伤性抢救中挣扎,而是在温暖的陪伴和舒适的照护中,走完最后一程。


写在最后:临终关怀,面向所有 “需要的人”

看完这些故事,你或许会发现:临终关怀服务的边界,从来不是 “疾病种类”,而是 “生命需求”。无论是认知障碍、晚期慢性病,还是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,只要一个人的生命进入终末期,需要缓解痛苦、守护尊严,需要有人帮他和家人好好告别,临终关怀就会向他敞开大门。

我们希望有一天,当有人提到 “临终关怀” 时,大家想到的不是 “癌症晚期”,而是 “生命最后一程的温暖守护”;当家人需要时,大家不会因为 “不知道能不能申请” 而犹豫,而是能坦然地寻求帮助。

因为每一个生命,都值得在最后一程,被温柔以待 —— 无论他患的是哪种疾病。


免费预约参观